李沧区政府欢迎您!
无障碍 | 长者版 | 繁體中文 |
| 邮 箱 | 智能问答

李沧法援“四个聚焦” 群众维权“提质增效”

2025-01-10 来源: 李沧区司法局

     法律援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应有之义,是公共法律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,体现了法治建设的人民性、公平性、均等性,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李沧区法律援助中心积极聚焦困难群众、弱势群体的法治需要,紧跟时代脉络、回应民生期盼,推进职能再优化、服务再升级、业务再融合、宣传再发力“四大维度”持续提升,以标准化、规范化建设引领法律援助工作高质量发展。

    一、聚焦“自身职能”,实现困难群体全覆盖

    民之所盼,政之所向。中心紧紧围绕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》有关规定,加强人权司法保障,扩大法律援助范围。认真开展经济困难状况核查工作,实行九类案件个人诚信承诺制,将四类特定群体纳入免予经济困难核查人员范围,针对五项案由取消经济困难限制,大力开展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以及认罪认罚值班律师见证工作,用法治护航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。同时主动聚焦特殊群体维权需要,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、重塑服务架构,新增行政复议法律援助业务,保障困难群众在行政行为中的复议、诉讼权利;开通弱势群体维权“绿色通道”,做到优先受理、优先审查、优先指派,让弱势群体切实感受到法律援助的温暖。2024年以来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450件,为群众挽回损失300余元,为农民工讨薪180余万元,实现了政治效果、法律效果、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。

    二、聚焦“群众所需”,做优便民服务零死角

    一是打造覆盖全区便民点。在法院、劳动仲裁等单位设立援助便民岗,在全区11个街道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、127个社区成立法律援助联络点,形成纵横分布、覆盖全区的法律援助服务网络,推行“援调结合”工作法,打造“一刻钟”高效法律服务圈,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;二是打通全程网办线上渠道。依托“爱山东APP”“法援在线微信小程序”,实现法律援助四级网办,对于因在外地无力负担交通费用的当事人或者行动不便的困难居民,采取“零跑腿线上视频核实”便民服务,群众足不出户便可享受便捷、高效、专业的法律援助服务;三是推行自主“点援”指派模式。持续加强队伍建设,确保案件专业分派,精心组建119位执业律师的法律援助律师团,按照律师擅长领域划分为九大服务团队,由受援人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办案律师,通过交出“选择权”让群众更有“话语权”。2024年以来,共网办案件19件,“点援”案件144件。

    三、聚焦“业务能力”,释放案件监督强效能

    一是持续建立完善监管制度。紧紧把握案件质量这一核心问题不放松,建立健全“专业律师承办、一案专人监督、全程跟踪评查、案件集中评议、质量效果挂钩”的“五步法”案件质量监督机制,严格规范案件办理各流程,形成严密监管闭环。二是落实事后专人回访机制。建立监督人制度,在结案后逐一进行电话回访。切实了解承办人员在服务过程中有无违规行为,帮助解答其在二审、执行等阶段遇到的法律问题。在今年回访的125位受援群众中,对承办人员办案满意率达100%。三是数字赋能监管“软实力”。紧跟时代发展脉络,注重技术与监管双向融合,依托“法援在线综合管理平台”实现案件上传、结案、归档全程网办;实行“一案一电子卷宗”管理模式,交回案卷统一制作电子档案归档保存,实现案卷低成本、数字化存储。该模式推行以来交回的478本案卷均已实现电子归档。

    四、聚焦“能量补给”,厚植法治精神入人心

    一是“宣传+节日”应景。在重要节日和时间节点,组织法律援助志愿者、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社区、学校、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,开展“春风送法进社区”“抵制校园霸凌”“法援银龄”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,实现法律援助面对面、服务群众零距离。2024年以来开展宣传活动6场次,覆盖群众300余人次,获评“全省公益普法联络点”。二是“宣传+网络”顺时。依托“两微一端”线上媒体宣传平台,实时更新我区法律援助维权典型案例、工作经验,让群众在了解我区法律援助工作动态的同时,进一步掌握劳动争议、侵权责任、婚姻家事等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及维权技巧,通过以案普法、以案释法的形式,进一步拉近了法律援助与人民群众之间距离,也切实增强了群众的法治意识和维权观念。2024年以来,共在司法部官网、大众日报等官方平台发布信息60余篇。



李沧政务网

李沧法援“四个聚焦” 群众维权“提质增效”

发表于:2025-01-10   来源:李沧区司法局

     法律援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应有之义,是公共法律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,体现了法治建设的人民性、公平性、均等性,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李沧区法律援助中心积极聚焦困难群众、弱势群体的法治需要,紧跟时代脉络、回应民生期盼,推进职能再优化、服务再升级、业务再融合、宣传再发力“四大维度”持续提升,以标准化、规范化建设引领法律援助工作高质量发展。

    一、聚焦“自身职能”,实现困难群体全覆盖

    民之所盼,政之所向。中心紧紧围绕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》有关规定,加强人权司法保障,扩大法律援助范围。认真开展经济困难状况核查工作,实行九类案件个人诚信承诺制,将四类特定群体纳入免予经济困难核查人员范围,针对五项案由取消经济困难限制,大力开展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以及认罪认罚值班律师见证工作,用法治护航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。同时主动聚焦特殊群体维权需要,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、重塑服务架构,新增行政复议法律援助业务,保障困难群众在行政行为中的复议、诉讼权利;开通弱势群体维权“绿色通道”,做到优先受理、优先审查、优先指派,让弱势群体切实感受到法律援助的温暖。2024年以来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450件,为群众挽回损失300余元,为农民工讨薪180余万元,实现了政治效果、法律效果、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。

    二、聚焦“群众所需”,做优便民服务零死角

    一是打造覆盖全区便民点。在法院、劳动仲裁等单位设立援助便民岗,在全区11个街道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、127个社区成立法律援助联络点,形成纵横分布、覆盖全区的法律援助服务网络,推行“援调结合”工作法,打造“一刻钟”高效法律服务圈,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;二是打通全程网办线上渠道。依托“爱山东APP”“法援在线微信小程序”,实现法律援助四级网办,对于因在外地无力负担交通费用的当事人或者行动不便的困难居民,采取“零跑腿线上视频核实”便民服务,群众足不出户便可享受便捷、高效、专业的法律援助服务;三是推行自主“点援”指派模式。持续加强队伍建设,确保案件专业分派,精心组建119位执业律师的法律援助律师团,按照律师擅长领域划分为九大服务团队,由受援人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办案律师,通过交出“选择权”让群众更有“话语权”。2024年以来,共网办案件19件,“点援”案件144件。

    三、聚焦“业务能力”,释放案件监督强效能

    一是持续建立完善监管制度。紧紧把握案件质量这一核心问题不放松,建立健全“专业律师承办、一案专人监督、全程跟踪评查、案件集中评议、质量效果挂钩”的“五步法”案件质量监督机制,严格规范案件办理各流程,形成严密监管闭环。二是落实事后专人回访机制。建立监督人制度,在结案后逐一进行电话回访。切实了解承办人员在服务过程中有无违规行为,帮助解答其在二审、执行等阶段遇到的法律问题。在今年回访的125位受援群众中,对承办人员办案满意率达100%。三是数字赋能监管“软实力”。紧跟时代发展脉络,注重技术与监管双向融合,依托“法援在线综合管理平台”实现案件上传、结案、归档全程网办;实行“一案一电子卷宗”管理模式,交回案卷统一制作电子档案归档保存,实现案卷低成本、数字化存储。该模式推行以来交回的478本案卷均已实现电子归档。

    四、聚焦“能量补给”,厚植法治精神入人心

    一是“宣传+节日”应景。在重要节日和时间节点,组织法律援助志愿者、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社区、学校、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,开展“春风送法进社区”“抵制校园霸凌”“法援银龄”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,实现法律援助面对面、服务群众零距离。2024年以来开展宣传活动6场次,覆盖群众300余人次,获评“全省公益普法联络点”。二是“宣传+网络”顺时。依托“两微一端”线上媒体宣传平台,实时更新我区法律援助维权典型案例、工作经验,让群众在了解我区法律援助工作动态的同时,进一步掌握劳动争议、侵权责任、婚姻家事等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及维权技巧,通过以案普法、以案释法的形式,进一步拉近了法律援助与人民群众之间距离,也切实增强了群众的法治意识和维权观念。2024年以来,共在司法部官网、大众日报等官方平台发布信息60余篇。